“婴幼儿专用保温壶,几百元一个”“进口幼儿学步车,动不动就五六千”……近年来市场上的婴幼儿产品,“价格太贵”是许多消费者的共同感受。
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养育观念的改变,父母们总想着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孩子购买最好的产品、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,让他们免于病菌、劣质食品、环境污染等负面因素的影响。精细育儿观念推动育儿成本水涨船高,有数据显示,“95后”家长母婴产品月支出占家庭月收入比例高达30%。有消费者直言:“分辨不了优劣,买贵的总没错。”
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。一些婴幼儿产品如果对得起价格、能够一一兑现广告宣传中的内容,让消费者购买后获得自己想要的功能或是达到自己购买的目的,也算是物有所值。但现实中,有些商品原材料都一样,仅仅是换了个“婴幼儿专用”的“马甲”就将售价翻倍。有些婴幼儿产品看似满足了部分家长精细化的育儿需求,实则是不断通过“不买就对不起孩子”等话术制造焦虑情绪、刺激攀比心理。更有甚者,打着呵护婴幼儿健康的幌子,兜售未经检验认证的假冒伪劣产品,威胁孩子健康成长。种种乱象,不仅涉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,也与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、儿童友好型城市背道而驰。
对任何行业来说,想要夯实根基、行稳致远,必须清除扰乱市场秩序、诱导非理性消费的“污浊空气”,营造天朗气清的发展生态。聚焦不合理现象,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,在更好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同时,推动婴幼儿产品市场规范化发展,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。
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:“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、功能、质量、销售状况、用户评价、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,欺骗、误导消费者。”一旦发现出售婴幼儿产品的商家虚假宣传、违规经营,应及时查处、依法惩处,并帮助消费者挽回损失。因为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,必须坚持质量安全“大过天”,以“零容忍”态度惩治涉婴幼儿用品的假冒伪劣行为,推动全体行业企业树牢坚守法律红线、依法诚信经营的意识。
也要看到,互联网经济的兴起逐渐改变着传统的营销方式,一些家长在短视频平台或者社交媒体平台中不知不觉掉入消费陷阱,背后与一些母婴博主打着“种草”“安利”的旗号进行隐性广告推广有关。规范婴幼儿产品市场,治理机制和手段应与时俱进,防范导向错误、弄虚作假的内容信息干扰网民正常判断。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》明确,通过知识介绍、体验分享、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,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,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“广告”。平台应做到守土有责、守土尽责,确保用户远离各类虚假“种草”内容的侵扰,保障用户获取真正有用、有价值的知识“干货”,进而挑选到合心意、高品质的婴幼儿产品。
当然,无论广告宣传再怎么说得天花乱坠,最终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中。家长们在选购婴幼儿用品时要多一个心眼,仔细看看产品包装上是否有规范的标识、标志和相应的产品标准等信息,透过五花八门的广告语等“现象”看到产品营养成分表等“本质”。科学育儿、理性消费、不盲目跟风攀比,这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十分重要。